簡介白居易〈養拙〉〈詠意〉〈求玄珠賦〉道情詩歌三首
目錄
一、簡介白居易
二、〈養拙〉原文
三、〈詠意〉原文
四、〈求玄珠賦〉原文
一、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於華州下邽(今陝西省渭南市),唐代文學家,文章精切,特別擅長寫詩,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作品以通俗淺顯著稱,乃至於有「老嫗能解」的說法。
白居易主張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須取材於現實事件,反映時代的狀況,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繼杜甫之後寫實派文學的重要領袖人物之一。早年積極從事政治改革,關懷民生。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進士,曾任過盩厔(今陝西周至縣)尉、左拾遺、左贊善大夫、江州司馬、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太子少傅等職。晚年雖仍不改關懷民生之心,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銳氣消失,稜角磨平,而潛心於佛道。在〈與元九書〉裏,白居易自述其人生哲學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故以知足常樂、「獨善其身」自居。而多時放意詩酒,作〈醉吟先生傳〉以自況。陳寅恪認為白居易的「知足」思想,是源於老子的「知足不辱」。
白居易與元稹齊名,號「元白」,兩人是文學革新運動的夥伴,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元稹將白居易的詩文編定為五十卷,命名為《白氏長慶集》;元稹自己的文集,亦題名《元氏長慶集》; 故稱為長慶體,又稱元白體。晚年白居易又與劉禹錫唱和甚多,人稱為「劉白」。
白居易因努力寫詩,曾自述或許有人認為他是「詩王」或「詩魔」,唐宣宗曾褒白居易為「詩仙」,故人稱「敕封詩仙」。而李白是後世才由民間從「謫仙人」轉尊為「詩仙」。今留白居易作品有三千多首,他自己分之為諷喻詩、閒適詩、感傷詩、雜律詩四類。他在世時,作品就已廣為流傳於社會各地各階層,乃至外國,如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產生很大的影響。重要的詩歌有〈長恨歌〉、〈琵琶行〉、〈秦中吟〉、 〈問劉十九〉等,重要的文章有〈與元九書〉等。其中〈慈烏夜啼〉和〈燕詩〉即表現他為人的孝順。而〈養拙〉、〈詠意〉與〈求玄珠賦〉等三首,則是他潛心研究老莊道家思想,有所體悟後所作的道情詩歌。
二、〈養拙〉原文
鐵柔不爲劍,木曲不爲轅。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門。
甘心謝名利,滅跡歸丘園。坐臥茅茨中,但對琴與尊。
身去繮鎖累,耳辭朝市喧。逍遙無所爲,時窺五千言。
無憂樂性場,寡慾清心源。始知不才者,可以探道根。
三、〈詠意〉原文
常聞南華經,巧勞智憂愁。不如無能者,飽食但遨遊。
平生愛慕道,今日近此流。自來潯陽郡,四序忽已周。
不分物黑白,但與時沉浮。朝餐夕安寢,用是爲身謀。
此外即閒放,時尋山水幽。春遊慧遠寺,秋上庾公樓。
或吟詩一章,或飲茶一甌。身心一無系,浩浩如虛舟。
富貴亦有苦,苦在心危憂。貧賤亦有樂,樂在身自由。
四、〈求玄珠賦〉原文
(筆者按:因避諱玄宗故,原作「元珠」。以下將「元」還原為「玄」,以符合原意,且便於解讀。)
至乎哉玄珠之為物也,淵淵綿綿,不知其然。存乎視聽之表,生乎天地之先。其中有象,與道相全。求之者刳其心,俾損之又損;得之者反其性,乃玄之又玄。
玄無音,聽之則希;珠無體,搏之則微。故以音而求者妄,以體而得者非。倏爾去焉,將窅冥而齊往;忽乎來矣,與罔象而同歸。是以聖人之求玄珠也,損明聖,薄仁義。索之惟艱,失之孔易。將在乎以心忘心,以智去智。
其難得也,劇乎剖巨蚌之胎;其難求也,甚乎伺驪龍之睡。夫惟不不昧,至明至幽。將致之於馴致,豈求之於躁求。性失則遺,若合浦之徙去;心虛潛至,同夜光之暗投。斯乃動為道樞,靜為心符。
至光不耀,至真不渝。察之無形,謂其有而非有;應之有信,謂其無而非無。故立喻比夫至寶,強名謂之玄珠。名不徒爾,喻必有以。以不凝滯為圓,以不炫耀為美。蓋外明者不若內明之理,純白者不若虛白之旨。藏於身不藏於川,在乎心不在乎水。然則外其心,頤其神,韜其光,保其真,雖無脛求之必臻;勞其智,役其識,肆其志,徇其惑,雖沒齒求之不得。
則知真宗奧秘,妙本冥默。珠者無形之形,玄者無色之色。亦何必遊赤水之上,造昆邱之側。苟悟漆園之言,可臻玄珠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