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高唐賦〉等四美女賦的煉丹秘辛(一)
(《掀起宓妃的神秘面紗 / 四美女賦的煉丹秘辛》的自序)
自序
一
屈原(約公元前343~278年)創作了有名的詩篇〈招魂〉、〈大招〉與〈九章‧思美人〉後,和他約略同一時代的宋玉(生卒年不詳),吟唱了膾炙人口的〈高唐賦〉與〈神女賦〉。約五百年後,曹植(公元192~232年)仿〈神女賦〉,著作了〈洛神賦〉。約七百年後,陶淵明(約公元365~427年),演繹〈九章‧思美人〉,著作了〈閑情賦〉。
從文藝創作的角度來欣賞這四篇描寫曠世美女的文章,美則美矣!但就是好像有什麼謎樣般的神秘「面紗」似的蓋著而看不清楚。因此,筆者從丹道的立場,重新閱讀這四篇「美女賦」後,發現所謂的曠世美人,原來是每個人與生俱來,潛藏在深層內心世界中的另一個異性的我,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生命的潛能。
二
在辭賦裡,經常可以看到作者把「氣」擬人格化為「美人」,用以表達個人對內在深層生命力的敬恤與愛憐。
例如宋玉〈神女賦〉:「茂矣美矣,諸好備矣。盛矣麗矣,難測究矣。上古既無,世所未見,瑰姿瑋態,不可勝贊。」
曹植〈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
陶淵明〈閑情賦〉:「夫何懷逸之令姿,獨曠世以秀羣。表傾城之豔色,期有德於傳聞。佩鳴玉以比潔,齊幽蘭以爭芬。淡柔情於俗內,負雅志於高雲。」
的確,古今中外千百億人口當中,絕無辦法找出完完全全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都是曠世以來獨一無二的個體,而每一個體又都是如此的美妙而不可思議,故宋玉說「上古既無,世所未見。瑰姿瑋態,不可勝贊。」陶淵明也說「夫何懷逸之令姿,獨曠世以秀羣,表傾城之豔色。」
《淮南子‧原道》說:「形者,生之舍;氣者,生之充;神者,生之制。」又說:「夫舉天下萬物,蚑蟯貞蟲,蠕動蚑作,皆知其所喜憎利害者,何也?以其性之在焉而不離也。忽去之,則骨肉無倫矣。今人之所以眭然能視,䁝然能聽,形體能抗,而百節可屈伸,察能分白黑、視醜美,而知能別同異、明是非者,何也?氣為之充而神為之使也。」
說明了天下萬物之所以能夠生存活動的原因是「氣為之充,神為之使」,「氣為之充」的意思是說人的生命體內充滿了生命的潛能或本能。
相傳魏晉時期成書的《黃庭經》,就是將這些稱之為氣的生命本能與自古流傳下來的神仙傳說結合,然後用觀想諸神的法門來煉丹養生。
《黃庭內景經》:「至道不煩決存真,泥丸百節皆有神。」
《黃庭中景經》:「還念兩目白黑分,左目為日天神存。象長一寸衣丹玄,十二神女迴四邊。右目為月太一然,神長一寸衣白紈,十二神女周成還。---周衛五重四門張,中虛靈臺華屋堂。朱樓二寸自相通,神女游戲集中央。」
分析心理學的創始者,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公元1875~1961年),對於近代人類心理學的發展,提出了許多創見和啟發,貢獻非常卓著。譬如集體潛意識、個體化、原型、情結、陰影、阿尼瑪、阿尼瑪斯、共時性、外向性與內向性的定義、類心靈體等等學說概念的提出。
他晚期醉心於鍊金術與個體化的研究,同時喜歡閱讀《易經》和華夏煉丹術的著作。他讀完《太乙金華宗旨》後,作了德文版的注釋《黃金之華的秘密-生命之書》一書,可見他在分析心理學領域中所創建的許多新學說,大概都是受到中國道家和丹道思想的啟發。
所謂的個體化(Individuation),是指心靈成長的目標,也就是自性的實現(Self Realization)。其方法是結合有意識的自我與潛意識中的陰影,阿尼瑪或是阿尼瑪斯讓自性實現。以煉金術的歷程來說,從入手到完成會有三到四次的結合。乍聽之下,以為個體化是在描述中國的丹道。沒有聽錯,容格融匯了十二三中古世紀的歐洲鍊金術和來自中國的煉丹術,藉現代的心理學說將「三者」糅和,然後以嶄新的包裝「個體化」問世。
榮格主張男人的潛意識中有一個女性的性格,名為阿尼瑪;她也是男人心目中女人的形象。當男人對女人有一見鍾情的感覺時,他可能是將他心目中阿尼瑪的形象投射在這女人身上。相對的,在女人潛意識中的男性性格,則稱作阿尼瑪斯。因此可以說,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了兩個生命,一個是有意識自我的你,另一個是隱藏的潛意識的異性的你。換個角度說,一個是表面生活的你,一個是生命本能的你。
「另一個是隱藏的潛意識的異性的你」、「一個是生命本能的你」,這就是屈原的美人、宓妃;宋玉的巫山之女、神女;曹植的宓妃、洛神;陶淵明的美女。事實上,陶淵明除了〈閑情賦〉的美女外,其〈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二〉:「玉台淩霞秀,王母怡妙顏。天地共俱生,不知幾何年。」的西王母形象,也正是他內在深層阿尼瑪的投射。以屈原的美人、宓妃為例,丹道上的圖騰就是坎卦與坤卦;前者是後天的氣魄,後者是先天的元氣。的確,世界上絕對找不到任何一樣比自己的生命更為美麗的東西!六祖惠能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在在都說明,伏藏在您內心深處的「美女」,才是您一生中,所必須許下諾言,永遠不可離棄而終身廝守的曠世神女!
三
明代丹道家孫汝忠(17世紀前葉),敷衍其父師之緒作《金丹真傳》,是三家陰陽丹法中一部很受到注重的典籍。內容提到:「修仙之節次有九:一築基,二得藥,三結丹,四煉己,五還丹,六溫養,七脫胎,八得玄珠,九赴瑤池。初三節可為人仙,中三節可為地仙,後三節可為天仙。」
屈原〈招魂〉與〈大招〉的煉丹實踐,將煉丹的次第分為御政、調息、採藥、結丹、溫養與還丹等六個次第。屈原的前二要御政與調息,實質上,是同於孫汝忠的築基與煉己二項。溫養是採藥結丹後,縱貫還丹前後固濟操持的必要工夫,因此放在還丹前或後,是不需要爭議的。
從以上分析顯示,屈原〈招魂〉與〈大招〉或說前秦時期的丹道思想,並沒有元明時期所謂「煉神還虛」的「脫胎、得玄珠、赴瑤池」等可為天仙的後三節。可見,前秦時期的丹道思想,仍然處於相對原始與純樸的萌芽階段。這也可以從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以及後出的〈洛神賦〉、〈閑情賦〉等得到佐證。因為這些賦的煉丹次第,仍然是依循且侷限於屈原〈招魂〉與〈大招〉的範圍內。
四
〈離騷〉:「吾令豐隆椉雲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脩以為理。...吾令鴆為媒兮,鴆告余以不好;雄鳩之鳴逝兮,余猶惡其佻巧。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鳳皇既受詒兮,恐高辛之先我。」
〈遠游〉:「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祝融戒而還衡兮,騰告鸞鳥迎宓妃。張咸池奏承雲兮,二女御九韶歌。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高唐賦〉:「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爲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蓆。』王因幸之。」
〈神女賦〉:「精交接以來往兮,心凱康以樂歡。神獨亨而未結兮,魂煢煢以無端。含然諾其不分兮,揚音而哀嘆。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幹。」
〈洛神賦〉:「動朱脣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
〈閑情賦〉:「意夫人之在茲,託行雲以送懷。行雲逝而無語,時奄冉而就過。」
以上,從〈離騷〉到〈閑情賦〉約七百年間的六篇美女賦中,〈遠游〉是成功的迎娶了宓妃而「超無爲以至清兮,與泰初而爲鄰。」〈高唐賦〉先王也成功的臨幸了巫山之女而「九竅通鬱,精神察滯,延年益壽千萬歲。」
其餘四篇則是娶宓妃但失敗的例子。
所謂成功的迎娶宓妃,就是乾坤二卦成功的結合,西洋的鍊金術稱之為國王與皇后的結合;是《易‧繫辭》「天地氤氳、萬物化醇」混沌一團的密意,也是屈原〈大招〉大還丹的意思。當然,這只是侷限於這六篇「美女賦」而言,否則因煉丹大還的例子,應有不少才是,至少陶淵明在〈戊申歲六月中遇火〉就描述過大還丹的景象是「正夏長風急,林室頓燒燔。一宅無遺宇,舫舟蔭門前。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可惜的是,整部《陶淵明集》中,僅僅出現過這麼一次後就「既已不遇茲,且遂灌西園。」
五
筆者每次閱讀屈原、陶淵明或「美女賦」的煉丹秘辛時,內心總是無限的感慨。在辭賦裡,既原始又純樸的將煉丹的功德大略分為「求美人」與「娶宓妃」。用後世的術語是「結丹」與「還丹」。這分明就是後出釋家所謂的「聲聞乘」與「菩薩乘」;而其相應的修行法門也不外是「止、小周天」與「觀、大周天」而已。為什麼幾千年前,中國老祖宗的智慧「真風告逝」而「大偽斯興」?
拙著《從丹道讀陶淵明李白與阿彌陀經 / 前秦到唐 道書六種》一書中,解析《佛說阿彌陀經》的密意,提到「修學止觀的密意」時,有如下陳述:
「修學止觀,可以依序先證得「人無我」,證得阿那含果的意思。《瑜伽師地論》名之為「登地菩薩」,也就是淨土行者的「住中品往生」。
再精進學習止觀,就可以證得「法無我」,就是度盡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乃至無明盡,而無無明盡;就是淨土行者的「住上品往生」。
宗喀巴大師說:「大小二乘,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皆止觀之果。如《解深密經》云:『慈氏!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應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
奢摩他,是止的梵音。毘缽舍那,是觀的梵音。「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是淨土法門的「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和阿彌陀佛。」等西方三聖。行者證得「人無我」和「法無我」時,身心輕安,是一種極樂的禪定境界。這一切的功德,都是因修六妙門而來,都是修學止觀的殊勝。」
宗喀巴大師所說的「奢摩他、止」與「毘缽舍那、觀」,事實上,就是辭賦裡的「求美人、結丹」與「娶宓妃、還丹」。換言之,就是百分之一百〈招魂〉與〈大招〉的「結丹」與「還丹」法門。筆者深信,人類的生命與修行原理,絕對是獨一的「不二法門」;換言之,筆者也堅決反對印度人或西藏人擁有異於中國古哲所體驗的生命與修行原理。
六
漢代以前,丹道被視為「神仙之學」,是王室貴族的專利,不准民間流傳。因此某些「得道的道士」,就想盡辦法要把這些道保留下來(因為王室貴族不可能傳,但一改朝換代,道就跟著滅絕)。這就是顯宗的《莊子》、密宗的《屈賦》之所由來。
《屈賦》、〈高唐賦〉與〈神女賦〉,全部都是在秘傳前秦時代道家的生命哲學與丹道養生的實踐方法。如果「大道」沒有被王室貴族壟斷而禁止民間私傳,為何老子需要使用「隱言密語」來寫《道德經》「傳道」?使用「隱言密語」寫「道學」的原因是要將大道傳給有福德因緣的人;而使用「火星人語言」寫「丹道」的最主要原因是怕違反王室的禁令而被抓去砍頭。此點從「莊周」的《莊子》以及宋玉與屈原的「辭賦」,更是得到證明。也就是說莊周、屈原與宋玉,他們都是冒著生命的危險,使用特殊的語言方式來著作傳道。
《莊子》傳的是《道德經》裡「道學」的部分,是可以公開弘陽的「顯學」部分。《屈賦》傳的是《道德經》裡「丹道」的部分,是禁止公開弘陽的「秘傳」部分。《屈賦》的這種秘傳方式,只能靠極少極少數的人私相授受,而且要求「入修道門」前必須「歃血盟誓」,表面上說是怕「洩漏天機,將遭天譴」,密意是怕「王譴」而遭抄家滅族!
可見,這種方式著作的「道書」,一般人是很難理解的,通常會以為它是一本「文學創作」的書來閱讀。因錯誤的理解而寫出錯誤的注解或授業講本,造成「誤了後代子孫」而不自知;正是「自走錯路,再以錯路示人!」
七
如上所述,本書針對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曹植的〈洛神賦〉以及陶淵明的〈閑情賦〉等四篇「美女賦」,從丹道的角度做了嶄新的詮釋,試圖揭開宓妃謎樣般的神秘面紗,讓世人可以一親神女的芳澤。而更重要的是當「覺今是而昨非」、「撫壯而棄穢兮改乎此度。」並許下諾言,誠心照顧廝守這位曠世美女而無怨「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為了幫助未曾接觸過丹道的朋友,也有一親神女芳澤的機會,筆者自《從丹道讀陶淵明李白與阿彌陀經 / 前秦到唐 道書六種》一書中取了第一篇的兩章作為本書的第一章性命學說與第二章逆修原理,當作進入「四美女賦」廟堂的門檻。已熟悉丹道的朋友,可以躍過直接進入第三章。
本書的內容獨異於人,扞格不入於文人的眼光是可以預期的。但願拋磚引玉,能夠引起有心人士的進一步探討與開發,則願足矣!筆者才疏學淺,疏漏難免,敬請讀者寬容。
作者 於高雄市 2019年04月23日